在电影《大决战·淮海战役》中,有许多令人难忘的经典场景。其中,蒋介石在战前会议上说的那句“80万对60万,优势在我”,尤为突出深圳股票配资公司,成为影片中的标志性台词之一。
不过,细细分析会发现,这句话更像是电影编剧为剧情设计的台词。因为当时蒋介石很可能并不清楚我军具体兵力到底有多少。而且,淮海战役是在逐步展开的情况下进行的,不太可能在战前就有如此明确且具体的兵力对比数字。不过,《大决战》系列电影的台词设计,基本都有历史原型作为依据,绝非凭空虚构。
图片
1948年8月,蒋介石在南京召开的军事会议上,曾对各战区形势做过详细分析。他确实认为华东和华中地区的国军兵力占有优势,且主张加强进攻力度,一方面阻止我军向南推进,另一方面寻求与我军主力进行决战。
到了9月,华东野战军便发动济南战役,成功俘获王耀武并歼灭国军十万余人。与此同时,东北战场的辽沈战役也已经打响,但国军华东方面依然坚信自己占据优势地位。
当时,担任徐州“剿总”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的杜聿明,甚至拟定了一份进攻山东我军的详细作战方案。方案中,他统计了包括24个军、70多万兵力,但这个数字并未涵盖蚌埠、安徽、苏北第一绥靖区部队及华中其他兵力。值得一提的是,杜聿明在事后回忆时,已经掌握我军参战部队约60万人的情报。
因此,杜聿明的这段记述,结合蒋介石当时认为“优势在我”的历史事实,极有可能就是电影中“80万对60万,优势在我”这句话的历史来源,其中“80万”包含了杜聿明未计入的部分兵力。
杜聿明当时认为自己在兵力和武器装备上占有明显优势,尤其认为我军炮火不足,缺乏飞机和坦克。他计划趁中野和华野暂时分离之机(他文中称为二野和三野),集中绝对优势兵力,主动进攻我华野部队。
这份方案拟好后,徐州“剿总”总司令刘峙表示赞同,杜聿明随后带计划前往南京。可当时蒋介石正飞往北平协调锦州救援,催促傅作义组建东进兵团,因此杜聿明仅见到参谋总长顾祝同,后者以蒋介石不在为由,未敢批准计划。
杜聿明又带着方案到北平,因蒋介石忙于锦州战局,只表示会研究后回复。不到一天,蒋介石便研究透彻,明确告诉杜聿明:“徐州的计划,可以照你的方案执行,你回去后与顾总长商议。”随后又批示顾祝同,称方案可行,交由其核办。
实际上,蒋介石对主动进攻方案一向持积极态度。由于他所接收到的战报多是虚报,导致其对双方战斗力的评估存在较大误差。
众所周知,蒋介石军事指挥水平有限,也不擅长作战指挥。甚至在战场上常常越级干预具体部队的事务,插手许多本不该插手的细节,因此网上流传“蒋介石下令机枪移动五米”的笑话,被称为“微操”高手。
这种状况众所周知,属于上级对下级的无理干涉。但客观说,国军许多将官们自身也未尽责。因为这些司令、军长们上报的战报,基本不靠谱。
在这些战报中,国军几乎从不承认失败。即使像“天下第一旅”被歼、孟良崮整编第74师覆灭这样的重大失败,战报也会夸大对方损失,让自己看似占优。
图片
这还是败仗情况,如果是打成平手或者损失不大,战报通常被吹成“大捷”,让蒋介石大喜。
例如1947年,山东南线的欧震兵团占领临沂空城,声称“消灭”了我军华野16个旅。蒋介石据此判断华野战力大减,遂命令王耀武集团立即南下作战。
王耀武懂军事,清楚欧震夸大事实,但蒋介石不顾实际,严令王耀武执行。结果华野主力三天内就“抓获”五万名国军士兵。
搞笑的是,华野主力都逼近敌阵,南京方面却发出命令称华野已被击溃,正准备渡黄河,要求“全歼”华野部队。
图片
结果“全歼”成真,不过被消灭的是国军的两个整军及其他部队。
蒋介石乱指挥的确存在,但欧震兵团战报若不夸张,他也不会如此激动。
有人会疑问,这些假战报一看便知虚假,蒋介石怎会轻信?
实际上,这涉及两方面原因。
图片
首先,人的智商不应被过高估计。有些人根本无法识别明显的谎报,即使讲道理,也会理解错,甚至倒果为因。
图片
蒋介石显然不属于这类,而属于另一类人:感性重于理性。他做决策前,内心早已有既定想法,若顺应他的观点,他会很满意;反之即使事实正确,也会被排斥。
图片
看看蒋介石麾下几位大将——刘峙、陈诚、顾祝同、胡宗南,谁是真正军事能手?早年或许能指挥师团,带几十万人就不行了,但军队就是交给他们带。
比如胡宗南,升军长后几乎未打胜仗,却官运亨通,兵力越来越大。除了对蒋介石忠心,他能说会道,能说出让蒋介石开心的话。
因此,尽管胡司令打了败仗,蒋介石依然“信任”他,因为胡的战报无不夸张对敌损失,符合蒋的“优势在我”认知,令人信服。
诚实汇报者也有,比如黄埔一期生陈明仁,抗战末期才升军长,但他不受重视。
聪明的国军将领都知道蒋介石的偏好,战报造假成风。
既然假战报被信,判断必然出错。淮海战役前,蒋介石对华中、华东局势的“优势在我”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。
战役中,徐东大捷等一系列“捷报”不断传来,更是夸张。
图片
邱清泉早有谎报传统,1946年鲁西作战时,他的战报被参谋长陈德谋称为“海阔天空”,连自己参谋长都不信。
淮海战役期间,邱清泉夸大战果,天天传大捷。徐州派人拍照请功,他还用自己部队的武器冒充缴获品,拉士兵假扮俘虏,和上级呼应。
在这种情况下,直到淮海战役胜利在望,国军依然认为“优势在我”毫无动摇。蒋介石在战前会议上说“60万对80万,优势在我”,心理上是合理的。
电影《大决战》系列能从历史资料中提炼改编台词深圳股票配资公司,赋予作品强烈的历史感和真实感,这也是该系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宏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